👆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遇见更多好书配资网
封面图:塔可夫斯基导演作品《乡愁》剧照
本周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上榜了10本新书:
《殉道学》《最高虚构笔记》《惩罚原理》配资网《人间旅馆》《人工少女》《我喜欢相爱的人们》配资网《鹰塘》《云朵的道路》《钢琴笔记》《身体使用》
01
《殉道学》
作者: [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
原作名: МАРТИРОЛОГ. ДНЕВНИКИ 1970–1986
展开剩余91%译者: 李芝芳 / 刘馨浓
出版年: 2025-7
“时间不复存在,恐惧尽数消散,而我抵达了不朽。”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日记和笔记。书中包含从佛罗伦萨档案馆复制的文本、图画和照片,以及意大利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国际研究所收藏的全部私人资料。这些日记清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与艺术面貌,记录了塔可夫斯基的哲学思考、阅读笔记、绘画创作,以及在村庄建造房屋、在罗马装修公寓的经历。此外,书中详细描述了他的电影创作计划,甚至包括未拍摄的电影场景。在日记中,塔可夫斯基描绘了难以忘怀的梦境,探讨了社会现状和艺术未来。
豆友@海带岛
“接地气”和“形而上”的一体两面,800多页毫不费力。原本也不见得有多爱老塔的电影,但看完喜欢上了他这个人。通篇记录着怎么装修自己的房子,就像生活一样在七零八落和凑凑合合之间往复,翻到最后一页,是老塔绘制的理想中的房子草图,化疗期间的他在上面写下了一句话“我永远看不到的家”。
02
《最高虚构笔记》
作者: [美] 华莱士·史蒂文斯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雅众文化
副标题: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精选
译者: 西蒙 / 水琴
出版年: 2025-7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核心人物,他的诗近于纯粹艺术,清纯,飘逸,富于形而上的思考。本书精选史蒂文斯诗歌150余首,呈现了史蒂文斯作为一个“哲学诗人”在想象与现实、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张力。
03
《惩罚原理》
作者: [英] 杰里米·边沁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刘仁文
出版年: 2025-6
本书以功用主义为思想主线,从刑罚的目的与功能、刑罚的裁量规则、选择刑罚时的考量因素等方面构建起刑罚理论的基本框架。
豆友@陈觉民
惩罚是恶,排除将来的相似的危害的危险,被边沁认为是惩罚最为主要的目的;惩罚的进行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等,可谓之为代价的付出,而惩罚起到的影响人的结果即预防犯罪的效果,可谓之为利益的获得,从而统一在了“惩罚的价值”之名,更为关键地是提出〖惩罚的特性〗,惩罚的三种类型:身体刑,没收刑,复合刑罚。福柯从传统意义的监狱出发,将整个社会视为了他的规训世界中的大型监狱,而边沁则自始至终都在画地为牢,将自己限定在了传统意义的监狱之中。如果前者是将人性予以赤裸裸地丢弃,那么后者呈现出的则是一种半推半就的游离态。这些都是强制造成的“罪”。避免的方法,唯有降低强制的强度,让渡出适当的空间,而塑造出一种强制与非强制之间的半强制形态。因而边沁的学说,不仅引发了福柯的极端强制思想,也为一种适度强制的出现提供了启示。
04
《人间旅馆》
作者: 陈年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5-7
陈年喜2025年力作,以旅馆为承载,再度呈现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矿工、背水客、烧炭工、南阳小贩、县剧团老生、印匠老焦、冯琴师、刘唢呐等这些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寻找那条“活路”的故事。
豆友@锦瑟书屋
看得人眼泪汪汪的,怎么能如此平淡地描述死亡,但又怎么不能呢?没有很深的人生阅历的人,大概写不出这样深沉凝练的文字。
05
《人工少女》
作者: [马来西亚] 龚万辉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5-7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龚万辉的首部长篇小说,以十二个房间,串联起星尘往事,寻觅那些不被理解的人:关于生育或不能生育的痛苦,关于爱的渴望与爱而不能的绝望,关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残酷试炼,关于一个人迫切地想在“人群”中消失,关于一只失去尾巴的猫如何讲述自己,关于历史的、社会的、性别的、家庭的暴力,关于自由的实现、重生的可能……群像的塑造,万花筒般丰盈的多线叙事,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一面。
豆友@周栀年
如何向下一代描述这个紊乱又灿烂的世界?阿朔给莉莉卡的描绘中所借用的文化符号竟然是宝可梦,我喜欢这样的小细节设计。他们走过的十二个房间似乎印证着最后的人类只能将自己的故事交付给一个空洞的造物,好在结尾对这种叙事秩序进行了突破——真正的抵抗未必是改变结局,而是如书中父亲那样,在注定断裂的传承链上,还坚持认为:这是我们的世界,它曾如此存在过。
06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作者: [奥] 弗兰茨·卡夫卡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卡夫卡日记1914—1923
原作名: Kafka Tagebücher
译者: 姬健梅
出版年: 2025-7
本书收录了卡夫卡写于1914年至1923年的日记,以及1911年、1912年间的旅行日记。在这一时期,他记录了与菲莉丝之间情感关系的变化、一生中最炙热的一段恋情、在战争氛围中对生存状态的思考、患病期间对生命的体悟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的灵感片段、未完成的残稿,以及他内心全然的疲弱与孤独。
07
《鹰塘》
作者: [美] 唐纳德·霍尔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乐府文化
原作名: Eagle Pond
译者: 柳向阳 / 许枫
出版年: 2025-6
一九七五年,诗人唐纳德·霍尔告别城市,回到家族世代经营的鹰塘农场,从此归隐田园。本书收录了他为归隐生活创作的三部散文和一首长诗。
豆友@黎戈
乍看就是一个作者归隐祖屋,记录自己乡间生活的自然随笔集,好处也是这类作品常有的:某些景色风土很有美感,尤其是四季色彩那部分,满纸流丽。但我觉得有个点挺有意思(未必对):英美自然文学常常并称,但其实美国作者怀旧味道没那么重(因为美国是年轻的移民国度,又富开拓精神?),梭罗、爱默生包括写西部垦荒的怀德、薇拉凯瑟都重视自然反对工业,但(似乎)并不叙旧。但这本书写了很多故人故事,有时间的纵深度,历史的层积。有抚摸旧日子的手泽感。
08
《云朵的道路》
作者: 格非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25-6
茅盾文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的最新随笔集,共收录十篇文章。格非从解读《包法利夫人》《伊凡·伊里奇之死》《左传》等文学著作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和阅读随想,畅谈生活体悟与文学真知,思索当下时代的困惑。
豆友@青衿居士
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随笔。有经常提到的观点的文本化,更切己,比如《情感》中对“情深”和“情浅”的探讨,《动物们》中对“真正的生活”的提倡,熟稔于心所以会心一笑。有新鲜的文论,更厚重,比如《意外的重逢》《公子重耳的归乡之路》。作家格非对待写作的态度确实是一以贯之地郑重其事。格非的学生和读者给他写信,他给他的学生和读者写书,遥相呼应。一直以来,格非身上的精神性吸引我、引领我、影响我,这两年我才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我多么认同他,但他的思想不是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的“真知”或“真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通过思考或借鉴他人的思考显露出来的,而是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09
《钢琴笔记》
作者: [美] 查尔斯·罗森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原作名: Piano Notes: The World of the Pianist
译者: 高远致
出版年: 2025-7
罗森在这本书中以钢琴家的身份分享了一生音乐活动的感受,以妙趣横生的语言和视角从钢琴的音响效果讲到录音室中的各种把戏,从听众面前的怯场讲到音乐学院与乐器比赛体制中的问题,从音乐家轶事奇言讲到音乐在社会中的衍变。这本包罗万象的著作并非自传或练琴指南,亦非抒情随想,而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以理性的态度对自己一生音乐经验的提炼与总结。
豆友@伯樵·阿苏勒
哪怕不是钢琴家,罗森可能也是最擅写作的音乐评论家——毕竟罗森还拿过个藤校的法语文学博士文凭。全书围绕钢琴和钢琴家,以一个同心圆从最本体的钢琴,向外层层扩散:演奏者的身与心如何协调,实际上作为打击乐器的钢琴如何让情感流动,钢琴家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迷离的表情到底有无意义,音乐学院在教什么,钢琴比赛为何往往非常扯淡,怎样能让钢琴家在上台前吓死,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为何大部分音乐家都排斥录音…罗森最大的看点,是他包裹在刻薄嘲弄背后对音乐及音乐家的爱之深责之切,而这种深切是建立在对他所从事的领域(音乐)、行业(圈子)、职业(钢琴家)和脉络(音乐史)最痛彻的认知之上。
10
《身体使用》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品方: 拜德雅
副标题: “神圣人”IV,2
原作名: L’uso dei corpi
译者: 蓝江
出版年: 2025-7
本书是吉奥乔·阿甘本最重磅的研究项目“神圣人”系列的最后一卷,它一方面澄清了整个项目其他各卷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全新的论点。
豆友@等待野蛮人
当各种话语各种力量在争夺人、诠释人时配资网,人唯独剩下身体,人唯有借助身体来实现新的生产,使用身体就是反对话语,奴隶通过使用身体抵抗权力,人通过使用工具使用身体,人通过使用身体来把握生命。身体拒绝一切语言
发布于:北京市诚信双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